ID: 21473869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中职历史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

日期:2025-02-04 科目:历史 类型: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432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高教,历史,中职,解析,答案
  • cover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同步练习 1.某位思想家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  ) A.强调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 B.带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 C.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 D.蕴含着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2.明初,人们的生活秉持着简约、质朴的作风,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制度。然而到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许多腰缠万贯的富人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引起了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和渴望。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国家管理的失控 C.富裕阶层的示范 D.从众心理的影响 3.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朝中后期)乡村纺织,尤尚精致,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这反映了此时松江地区(  ) A.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 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雇佣关系的普遍出现 D.纺织技术的重大改进 4.传统观点认为,明清时期中国的学术思想殊少突破。但有学者提出,阳明学的兴起、汉宋之争等现象的背后,是明清学术思想民间化、多元化及专业化趋势的发展,这些趋势使明清学术走向与前代有了根本区别。这表明明清时期(  ) A.学术思想成果更加辉煌 B.阳明心学推动学术转向 C.文化高压政策有所放松 D.学术思想活力依然存在 5.清代前期,湖南湘乡县农民“收早稻后,又种迟薯,山农以此充食,岁居大半”;四川资阳县农民“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这(  ) 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 B.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 C.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 D.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 6.明清时期的士人充分发挥专长,将原来作为士人雅趣和素养的琴棋书画文等变为谋生的技能,并由此分化出琴人、画家、作家等职业群体。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思想影响士人观念的转变 B.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需求 C.科举制度对士人发展的限制 D.士人阶层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7.尽管乾隆皇帝在各省大力推行严禁烧锅(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地方督抚很难贯彻这一政策。“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这反映出,清代中前期(  ) A.传统政策亟需变革 B.农业生产衰退产生粮食问题 C.工商皆本观念盛行 D.中央权威受到地方势力挑战 8.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社会里,出现了大量由女性书写的作品以及预设读者为女性的作品,甚至家族内才女的作品集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重要文化资产之一。这反映出晚明当地的社会氛围是(  ) A.心学强调人欲也是天理,形成解放个性的风气 B.受西学和基督教影响,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大增 C.商业文化发达,旧有社会秩序逐渐松动和瓦解 D.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带动的大众文学的盛行 9.1607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6卷在1607年即由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完成,但其余部分直到1857年才由清代数学家李普兰和英国人伟烈亚力合作译完。这主要是由于(  ) A.国家对外政策影响 B.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C.西学东渐过程曲折 D.传统科技陷于停滞 10.明代商书《客商一览醒迷》中强调“钱财物业,来之有道,义所当得者,必安享远。若剥削贫穷,蒙昧良善,智术巧取,贪嗜非义,虽得之,亦守之不坚。非产败而必招横祸”。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义利观 B.商业活动注重诚实守信 C.商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D.政府严格限制经营行为 11.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学者焦竑批评世人“自世猥以仁义、功利歧为二途,不知即功利而条理之乃义也”;思想家李贽则提出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