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课《我爱故乡的杨梅》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我爱故乡的杨梅》习作例文课,作为一篇典型的状物抒情类作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表达个人对故乡特定事物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课设计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杨梅这一具体形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进而通过系统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状物类文章的写作框架和技巧。教材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外形、颜色、味道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描写,并融入个人情感,使文章生动具体、情感真挚。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互评互改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整节课设计紧凑,层次分明,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关注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 对于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习作例文课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基本描述事物的外貌特征。然而,在细致描写、情感表达以及文章结构构建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对事物的描写中,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是学生需要重点突破的学习难点。此外,学生的写作基础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词汇量不足、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逐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使写作成为他们表达自我、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后续的习作《我爱故乡的杨梅》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的能力。 难点: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后续的习作《我爱故乡的杨梅》做准备。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手持一颗杨梅(或展示杨梅图片),面带微笑地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观察,并简单介绍杨梅:“这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水果———杨梅,它外表红得发亮,味道酸甜可口,非常受人喜爱。”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杨梅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他心中的杨梅的。” 学生行为: 好奇地观察老师手中的杨梅(或图片),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认真聆听老师的介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师生示例对话: 师:“看到这颗杨梅,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夏天,因为杨梅是夏天吃的。” 师:“很好,杨梅确实是我们夏天里的一道美味。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是怎么写杨梅的呢?” 生:“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播放课文录音或自己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杨梅的哪些方面? 读完后,提问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 学生行为: 认真倾听课文录音或老师的范读,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生示例对话: 师:“听完课文,谁能告诉我,文章主要写了杨梅的哪些方面?” 生:“文章写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还有作者吃杨梅的感受。” 师:“非常棒!你概括得很全面。”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分段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就停下来,引导学生找出并讨论该段中描写杨梅特点的句子。 通过提问、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