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76839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4-11-23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27078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学年,哲学,必修,统编,政治,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知识体系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第2、3、 4、5、6课)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 唯物辩证法(3课) 社会历史观(5课) 人生观、价值观(6课) 辩证唯物论(2课) 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7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8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9课) 哲学 (第1课) 哲学 (第1课) 文化 (第3单元)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第七课框架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1.内涵 2.特点 3.功能 3.当代价值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特点 1.主要内容 文化共性 中华文化个性 2.中华民族精神 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P94-98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主要内容和特点)? 2.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3.怎么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人教版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7.2 课标要求: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总议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以“中秋奇妙夜”为情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01 议学情境 中秋节来历及习俗 议学任务:中秋节及其习俗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中秋来历最虔诚朴素的说法: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人们来说至关重要,人们对土地有深深的敬畏之情。到了收获的秋季,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 中秋节最基本的习俗就是吃月饼,传说月饼来自胡饼: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率军征讨匈奴,打了大胜仗,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班师回朝。唐高祖李渊为他设庆功宴。这时,有一个经商的吐鲁番人向皇帝献上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很好吃的饼,表示祝贺。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圆饼,跟空中明月有点相似,就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把饼赏赐群臣分食,大家都说这饼非常好吃。从此以后,胡饼就在京城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人们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胡饼又改叫月饼。 议学提示 中秋文化怎么形成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劳动创造) 月饼从胡饼发展而来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议学小结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创造) (2)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①一方面,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中秋节之所以历久不衰,主要是其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中最为核心的文化即和合思想。如月这一具象:中秋之时,圆月如镜,被人们视为团圆与美的象征,有着人月两圆的意境。食月饼,拜圆月,赏明月,这其中无不体现着人们追求家庭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 贯穿中秋文化的另一核心内涵则是平等观念。自宋朝开始,中秋节已经成为全民平等欢乐的节日,所谓“风露清,月华明,明月万家欢笑声”,体现出中秋节日精神的平等性。这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关注民生密切相关。 议学情境 品古风中秋 扬传统文化 议学任务:分析中秋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 议学提示 和合思想;团圆与美的象征;家庭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尚和合(核心思想理念) 全民平等欢乐;关注民生发展 重民本(核心思想理念) 促进社会和谐(中华人文精神) 议学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