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77615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含解析)

日期:2024-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290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解析,测试,随堂,必修,选择性
  • cover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有人抨击西晋社会风气时说,“世家子弟不劳而获者多矣,几为酒囊饭袋之徒,一好清谈玄学,一好声色犬马,执其政而不理政,荼毒深远,祸害匪浅”。导致该风气形成的制度因素是( ) A.郡国并行制的异化 B.三公九卿制的实施 C.八股取士制的创立 D.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2.“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者、贪酷不法、无礼安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清初规定“都察院”行使( ) A.行政权 B.监察权 C.司法权 D.举荐权 3.社会流动是指原本出身在不同阶层的人,会因为后天的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这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 ) A.“立嫡以长不以贤”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4.科举考试对我国的历史产生极大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明考进士科之艰难 ②进士科始于唐朝贞观年间 ③通过读书考试的方式做官,对士族会更有利 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指的是唐太宗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5.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这些做法( ) 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 B.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D.导致了周天子权威的衰落 6.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 )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行政效率提高 C.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官员腐败严重 7.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参试者需逐级参考,考过低级别才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固定为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形式主要为八股文。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官员考核制度严格 B.科举制度具有随意性 C.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选官机制的活力衰退 8.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9.汉初承用秦制,御史大夫既为副丞相,又是监察长官。西汉后期至东汉,御史大夫转为三公之一,御史中丞不再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成为独立的最高监察长官。这一变化有利于( ) A.监察官员越来越专职化 B.监察官员的职能被异化 C.强化封建君主专制集权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通典·职官》记载:“至惠帝三年,又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词讼,所察之事凡九条,监者二岁更之。”《汉旧仪》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尝以秋分行部,日食,即日下赦书,命刺史出刺,并察监御史。”这体现出汉初( ) A.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 B.中央政府重视对地方的监管 C.诸侯王势力已遭到削弱 D.中枢机构制衡机制日益强化 11.为了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唐朝( ) A.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 B.由科道行使监察权 C.设肃政廉访司进行监督 D.实行台谏合一制度 12.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淫词艳曲、小说和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 ) A.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 B.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 C.理学统治地位已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