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何则?”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儒法对立 2.据记载,孔子曾对鲁哀公说:“使君朝廷有礼,上下相亲,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他还曾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些言论表明孔子( ) ①强调“德治” ②重视“民本” ③倡导“周礼” ④主张“兼爱”“非攻”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3③④ 3.下列律法中,可能较多体现了早期国家法律治理的是( ) A.《九刑》 B.《九章律》 C.《法经》 D.《二年律令》 4.《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 ) A.法律内容更加丰富 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C.立法部门权力削弱 D.执法的随意性加强 5.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 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6.《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7.乾隆元年(1736年)上谕:“前代儒者,虽有《书仪》《家礼》等书,而仪节繁委……难施于黎庶。”故朝廷重编简易版的礼仪范本《大清通礼》,还推动识字读物在基层流通,帮助民众通读范本。据此可知( ) A.上层意志与民间思想趋向一致 B.朝廷加强基层教化以巩固统治 C.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严密 D.民众的道德修养得以迅速提升 8.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大明律》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 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B 明朝将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便于优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活动 C 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征银 存在近两千年的人头税被废除 D 清中期更定保甲法,设牌长、甲长、保长 三长制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A.A B.B C.C D.D 9.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10.秦朝在咸阳设宫邸学校,“赵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习数年”。有些郡县设置“学室”,一个叫“喜”的“学室”成员因“识名物,明法令”,经考核后被任用为史。这说明秦朝( ) A.在各郡县推广学校教育 B.注重“以法为教” C.重视子女教育成为习俗 D.实行“吏师”制度 11.《唐律疏义》中规定“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丁者,上请。犯流罪者,权留养亲,谓非会赦犹流者 若家有进丁及亲终期年者,则从流”。这一法律条文的制定( ) A. 体现了国家重视基层教化 B. 反映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C. 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D.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12.《唐律疏议》列出了“犯恶逆”等多种不予赦免的情况: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此名“恶逆”;若部曲,并奴婢殴及谋杀主者。这表明唐律( ) ①特别重视儒家的“孝” ②采用“律为正文,例为附注” ③以法律条文解释乡约 ④以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明朝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