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83146

【大单元】统编版四上第三单元 第7课时 9.古诗三首 教案+课件

日期:2024-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74885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7课时,教案,三首,古诗,第三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 课题: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美。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言运用:背诵课文,并默写《题西林壁》《雪梅》。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美。 审美创造: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活动流程:任务二 古韵今风·洞察世界万象 环节一:理解词义,指导朗读。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环节三: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练,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理解词义,指导朗读。 1.理解词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1)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缘:因为。 (2)雪梅 降: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不及,比不上。 2.朗读指导 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雪梅 宋代: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根据图片理解生字及词语 放声朗读,注意节奏。 活动意图: 初读课文、 理解词语的意思,对课文诗意整体进行把握,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学习《题西林壁》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自主诵读古诗,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2) 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3) 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交流分享 预设: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读课文,想一想: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之间合作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预设: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 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 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横”“侧”“远”“近”“高”“低”,说明诗人在庐山看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为下文的说理做好了铺垫。 3.为何诗人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小组交流,然后分享。 预设: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4.讨论:“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前后桌交流,选代表发言。 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思考:诗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学生交流,分享答案 ,教师指导。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6.概括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中,诗人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二、学习《雪梅》 (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1)自由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