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散文诗两首》 课题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 学习 目标 1、学习散文诗用意象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会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难点 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课前 预习(可分 组进行,也 可 整 体 进 行,但课堂 展 示 时 可 以分组完 成 ) 一、文学常识积累 运用你能找到的资料,收集关于本文的作者、 写作背景、文章出处、作者的主要作品等相关信息, 上课时为大家展示。 二、字词积累 收集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对生字注音,生词 释义,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积累成果。 三、课文内容梳理 读完课文,完成下面练习,课时展示: 1、作者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成这首诗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 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预习检测 ( 分 小 组 展示预习 效果,其他 同学可以 作补充,老 走 近 作 者 拉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1861年—1941年), 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 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 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 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 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出生 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 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 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 学生做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 学常识。 师视学生 的预习情 况也可以 作补充) 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 学。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 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 遗言《文明的危机》。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 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 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 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 义精神。 泰戈尔在诗歌、体裁、语言及表现方法上能够 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体裁上把现实题材处理 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体裁处理为具有现实 成分;体裁上,诗人创造出“故事诗”和政治抒 情诗的形式;还致力于创造自由体诗。 生 字 展 示 蒂(dì) 梗(gěng) 祷(dǎo)告 沐浴(mù yù) 罗摩衍(yǎn)那 读,并做好笔 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 关。 词 义 展 示 沐浴: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 环境中 祷告:向神灵祈求保佑。 形 似 字 展 示 祷 ( d ā o ) : 祷 告 涛(tāo):波涛 浴(yù):沐浴 裕(yù):富裕 合 嘉峪关 瓣(bàn):花瓣 辨(biàn):辨别 辩(biàn):辩护 辫(biàn):辫子 内 容 展 示 作者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成这首诗 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 明确: 拟人。诗人首先反把自己比作金色花,然 后又赋予金色花人的感情和动作。这样写可以 使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有趣,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 看课文,并在 课文中找出主 要 的 修 辞 手 法。 拟人的修辞手法 及其作用。 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体 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 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歌,有诗的情绪和思想, 给读者美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 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 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音韵美和节 奏感。 笔记。 积累相关的文体 知识 课 课题含义 ( 老师补 充 ) “金色花”是印度字神圣之树,也正因为如此, 诗人才用它来表达圣洁的母子之爱。此诗是泰戈尔 的早期诗作,这一时期的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