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88983

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11-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226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1课,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 cover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体会夜游心境。 2. 深入感受,品析月夜美景。 3. 由景入情,理解“闲人”内涵。 教学重点: 1. 深入感受,品析月夜美景。 2. 由景入情,理解“闲人”内涵。 教学难点: 由景入情,理解“闲人”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皓月当空,月华如水,古人对月抒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你能回忆起哪些呢?大家肯定会脱口而出,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就像一个老友,传递我们的思念,寄托我们的离愁。可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的月亮,你们见过吗?宋代文学家苏轼,把那一晚的月亮,留在了他的文字里。让我们走进《记承天寺夜游》,去欣赏那一晚的月色,品一品他当时的心境吧。 二.读出文章韵味: 1.请大家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重点关注字音:藻荇(xìng)交横(héng)竹柏(bǎi)。 2.读准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贴士:文言文句子读起来要有美感,断句要声断、气不断;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念、盖、但)。 3.读完之后,你感受到了文章在句式、节奏和用词等方面的特点了吗? 文章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让我们再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言的美感。 三.感知记游之事: 学生活动:从”记”出发,疏通文意。请大家看题目里的这个“记”,作者记了哪些内容?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苏轼“记”了些什么,你是从哪里读到的? 师示范: 预设:苏轼记了地点和人物:“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点明了地点是承天寺,出游的人物是苏轼和张怀民。 苏轼记了赏月的原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和“念无与为乐者”,追问:“月色入户”的“户”是什么意思? 补充:木兰当户织 半门曰户,本义:单扇门———《说文解字》 苏轼还描写了夜游的景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还抒发了夜游的感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强调:户 欣然 念 遂 相与 盖 但 耳 总结:短短85字,苏轼既点名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行文流畅;又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环环相扣,层层铺就,创造了一个美妙的艺术之境。 四.欣赏夜游之景 苏轼所记之事,我们已然清楚,然而,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样的月色,这一夜的月色,究竟有什么特别?值得苏轼记录呢? 学生活动1:你觉得庭中的月色有什么特别的美呢?请用“庭中的月色,美在_____,因为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感受。 预设:庭中的月色,美在清明澄澈。因为“庭下如积水空明”,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色比作积水,写出了庭中月色的清明澄澈。 庭中的月色,美在如梦似幻,因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把竹柏影子比喻成交错的藻荇,用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衬托月光的清明澄澈,作者恍如进入梦境,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 庭中的月色,美在疏影摇曳。我们似乎可以看见微风轻拂,竹子和翠柏轻轻摇曳,更显环境的宁静空明。 但是,作者所看到的,仅仅只有庭院中的月色吗?从“月色入户”,到“寻友路上”,再到“庭中月色”,作者因月色出游,且处处见月色,赏月色。 学生活动2:完成写作任务:回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