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课标内容 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对比秦末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认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时空观念:识读《东汉形势图》,从历史地图中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3.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内容、影响等史实,理解东汉走向衰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走向衰亡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文景之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二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王莽是如何夺取政权的?光武帝是如何建立东汉的?东汉王朝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教师提问: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 学生回答: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教师讲解: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 学生回答:没有。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解: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公元25年称帝,后定都洛阳,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从地理位置上,东汉都城洛阳位于西汉都城长安以东,所以人们习惯上把刘秀建立的朝代称为“东汉”。 教师提问: 东汉建立之初经济萧条,社会动荡。阅读教材第73-74页,回答东汉开国初期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学生回答: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总结: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教师提问:西汉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出现“光武中兴”。二者的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学生回答: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的长期坚持,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教师提问: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农业方面: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手工业方面: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水排的发明,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探究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教师讲解: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外戚”:皇帝的母族、妻族被称为外戚。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排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是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其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行循环,动摇了东汉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