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八课第三框的内容-《法治社会》,第三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在学习中让学生明确法治中国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系统工程,进而阐述第九课“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是在前两框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讲解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问题。本课阐明了法治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系统介绍了法治社会的具体措施和意义。本课与前两框一同搭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完整体系,明确了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党和国家共同推进,将法治中国建设要求落实到社会的每个公民的身上,进而提升学生的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理性认识与情感认同。 学情分析 课前采取样本调查,利用问卷星进行问卷的方式,确定学生的学情 认知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到法治社会的相关知识,法治知识储备,在教师指导下可以适当完成一 些自主学习的任务。 心智特征:高一的学生思维和兴趣仍然是以具体而形象的内容为主,对传统的普法宣传方式不感兴趣,故而我选取“校园欺凌”这一贴合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参与到“如何建设法治社会”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高一学生他们对一些问题缺乏理性分析,会出现片面的认识。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设计科学的思维引导路径,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学情,以核心素养为引领,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学生通过辨析”社会中不少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年纪小与犯罪无关“的观点,结合刑事责任能力年龄下调,引导学生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认同法治社会的建设能实现社会和谐。 科学精神: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的重新修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出台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人民的期待,引导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长才干 法治意识:在议学情境中要求学生按法治思维来看待社会生活现象,解决社会矛盾和争议,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通过模拟法治宣传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法治社会的实践,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重点:法治社会的内涵;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难点: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四:教学评价 请同学们对自己在本堂课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先自评、然后组内互评,最后教师进行评价。(A/B/C三个评价指数)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自我 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参与态度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与小组同学配合主动 素养养成 流利表达观点,阐述事实,并能为主要观点提供例证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教学议题引领模式以教学议题引领课堂的整体布局和教学环节,围绕学科概念或学科任务,借助情境开展活动。 六: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我曾经被同学起过难听的外号,被人嘲笑外貌和身材”“你知道给同学难听的外号属于校园欺凌吗?这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 播放《未成年人保护人保护法的宣传片》 议题一:辨-何为法治社会 议学情境: 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辈杀害。3月11日,涉案的张某某、李某、马某某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全部抓获。检察机关高度重视,依法提前介入公安机关侦查活动。3月21日,邯郸市肥乡区公安局对涉嫌故意杀人罪的张某某、李某以及马某某提请检察官核准追溯。 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张某某、李某以及马某某3人作案时已满十二岁不满十四岁,故意杀人致被害人王某某死亡,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河北省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