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分析与意见解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的总结和提高,在总结前面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的重在培养学生具备整体性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把握本条课标要求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应贯穿在整个课程内容中,因此,在本节课中应多和前面的地理要素及地理过程结合。第二,需要将整体性的原理落落实到实践中,选择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本章是选择性必修1教材的最后一章,是在完成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基础要素的学习后对地理环境上宏观、综合的认知,是地理环境的重要规律,是认识区域环境特征的必备思想,是理解人类活动因地宜、协调人地关系的先决条件。 本节课内容量较大,教材编排了“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四个标题,分别从要素联系、整体功能、演变过程和响应干扰等不同角度解释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整体看来,学科逻辑性非常强,单纯知识讲解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整体性思想,更不利于分析问题的迁移应用。 教学思路 新教材对于本节课的安排逻辑性非常强,内容篇幅也较长。但从高考考查方向看来,对于整体性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这些非常理论性的知识关注少。个人觉得,整体性的学习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并灵活运用此原理去分析真实复杂的自然现象,树立尊重自然,建立人地协调观。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按照课标要求,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上,我做了如下设计:以当前关注的热点区域青藏高原为例,以其当今的自然现象分析得出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以青藏高原过去的隆起过程得出整体的统一演化,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得出自然环境对干扰的影响,最后上升到全球是一个整体的大局意识。 教学目标 1.运用景观图可以说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能够描述某一具体区域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并能分析和概括该区域的显著特征。 2.能够从时空综合的维度,感知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变; 能够从青藏高原地表水资源丰富的原因、整体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变暖的影响,深刻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相互联系,一个要素或局部发生变化,会使其他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 3.能具备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方式分析区域地理问题和地理事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难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今年7月习近平在考查西藏时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组成了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正是对我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括,今天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什么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是如何实现联系呢?它们的联系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今天我们就以青藏高原为例,来探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设计意图]生命共同体就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最好体现,直入主题,可以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 走进青藏高原的今天 [教师引导]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比如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其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主要形式有冰川、土壤水、湖泊水、河水等,总体水资源储量占全国的22.71%。那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丰富呢?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回答Q1:用思维导图阐释青藏高原“亚洲水塔”的形成原因。 [得出结论]见下图。 [教师引导]那这些要素之间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联系呢?比如我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