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书 愤 陆游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新课导入 “半夜卧榻惊坐起,满腔赤诚寄家国”。古往今来,无论是踱步江畔的屈原还是心怀寒士的杜甫,他们都怀揣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有这样一个人,他心中所想,梦中所做,甚至弥留之际的殷殷嘱托都是他热爱的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这个人就是陆游。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陆游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愤》。 学 习 了解陆游的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叁 贰 肆 目 标 壹 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书愤之“愤”。 鉴赏诗歌运用的手法。 理解诗人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壹 知人论世 因积极主张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嘉定二年(1210),85岁的陆游留下绝笔诗《示儿》,含恨离世。 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陆游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也有很多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及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的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 陆游初试为第一,因秦桧之孙秦埙居陆游名下,次年复试,秦桧指示主考官将其除名。 范成大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主和派诋毁他“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自号“放翁”。 陆游为礼部郎中,何澹dàn弹劾他“喜论恢复”“不合时宜”,朝廷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罢官。 46岁,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幕僚。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在此期间,陆游常到战略要塞大散关(宝鸡)一带巡逻。 朝廷否决北伐计划,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只有八个月,是陆游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军事实践。 晚年遗恨 66岁直至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他的大量诗歌既表达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 了深沉的悲愤之情。临终之际陆游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幸免于难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赵构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秦桧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 偏安一隅, 主和派把持朝政 北宋—南宋 写作背景 贰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学习任务:诵读诗歌,明确节奏翻译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句 诵读注意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那知”应重读;“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突显其豪壮。 “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