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字源、观察图片等方式,随文认读“暮”“瑟”两个生字;能规范、正确、美观地书写“暮”“吟”;能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能借助注释、插图以及美术、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画面。 3.能借助美术学科知识以及诗歌背景资料,体会诗人情感。 4.能借助表格整理诗人的自然观察单,并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插图以及美术、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画面。 【教学流程】 任务一:品字入诗,走进情境 1.任务驱动,创真实情境。 最近几周,大家将担任自然观察员,连续细致地观察自然界的奥秘,并能用不同方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完成“我的自然观察笔记”。这节课就让我们与白居易共赏江景,向诗人学习观察的秘密。 2.聚焦“暮”字,感受观察。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结合字理识记并书写“暮”字:上面是草,下面也是草,表示太阳落到了草丛中间,说明“暮”字所表示的时间是傍晚。 书写评价要点:像“暮”这样从上到下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字,每一部分都要收扁,写得紧凑一些。 (2)欣赏日暮时的场景,感受古人细致的观察。 汉字中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正因为古人细致观察了日暮时的场景,才得以产生如此生动的字形。千百年前,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日暮时的江边也进行了一场细致的观察,并写下一首诗,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感受一下白居易笔下的暮江之美。 任务二:为诗配画,由画解诗 1.诵读古诗,想象画面。 诵读是走进诗歌王国的钥匙。读诗讲究字正腔圆,声断气连有节奏。根据要求将古诗读三遍。 (1)自由读古诗三遍,将古诗读准确、流利,读出古诗节奏。 (2)汇报朗读,相机指导。 (3)教师范读,想象画面。 2.由诗入画,由画解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人不仅会写诗,有时候还会把眼前看到的美景画下来。我们也来试试。请你结合诗意,根据刚才想到的画面,为白居易的这首诗配图。 (1)由诗入画,体会美景。 根据对诗意的理解,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画下来。 出示小锦囊:可以先找到这首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再从诗歌中找到相应的景物特征,将它画得更符合诗意。 (2)辨析画作,突破重难点。 辨一辨:五幅图中哪一幅最符合诗的意境?小组讨论,说理由。(出示画作) 五幅图的辨析点与点拨提升之处:“残阳”“江水”“露珠”“月亮”四种景物是否完整;是否准确理解“残阳”,对比感受“铺”字的妙处;是否准确理解“瑟瑟”,理解为什么江水会呈现诗中描绘的色彩,并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是否理解诗人是从“暮”到“夜”的观察,补充有关“露水”的资料。 ①聚焦“铺”字,感受用词准确。 残阳与江水的不期而遇,作者用一个“铺”字来表现。我们可不可以换成“照”字?对比读一读,两者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预设:“铺”表现了光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更符合傍晚时太阳光洒满江面的情景;“铺”给人温暖、亲切、柔和之感。“照”字太普通,太平淡,缺少辽阔之感。 小结并指导朗读:这就是古诗的味道。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语言表达往往有着不同的味道。一个“铺”字,把落日余晖铺洒在江面上的画面写活了。一起读出夕阳的余晖尽情铺满江面的感觉。 作者没有用“照”,而用了“铺”字,其实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秘———用词准确。(板书:用词准确) ②聚焦“瑟瑟”,感受细致观察。 引导:此时诗人所看到的江水正是呈现出这样一半红一半绿的神奇景象。江水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色彩,是什么原因呢? 相机播放科学小贴士: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流动的江水相当于很多小的平面镜,每个小的平面镜都可以反射一个残阳的映像,这很多个像混在一块,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