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醉翁亭记 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继《岳阳楼记》之后选入的第二篇写景抒怀的古代散文。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生通过《岳阳楼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游记散文综合运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的写法,激发起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醉翁亭记》,一是想继续引导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及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核心素养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虚词、判断句骈散结合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效果,梳理叙事写景的顺序,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形成文言语感;抓住“醉”与“乐”两个关键词,探究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政治抱负和气度胸怀;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热爱自然,感悟人生,积极生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名句。 2.阅读把握文本内容,梳理文章行文脉络,理出文章线索。 3.探究“醉”与“乐”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探究作肾是如何通过写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 4.汲取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埋想,学会正确看待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学会从课本中再现生活,学习主人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怀,从而热爱生活,感悟人生,并积极创造生活。 教学突破 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师点拨,找出主旨句,理解作者情怀。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想 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 六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 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占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占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2.写作背景。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1046)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