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他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这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一家人的出行道路,于是这位老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 带领全家人一起移山。大家猜猜这位老人是谁呢? 他就是愚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看看愚公是如何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新课导入 《列子·汤问》 墨剑飘雨 李永强 1.结合注释,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情节安排的作用,感知人物形象。 3.领悟故事的深刻寓意,感受愚公的可贵品质,学习愚公精神。 学习目标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郑国(今河南郑州)人。列子生活在战国前期,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作者简介 《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是道家重要典籍 。其内容丰富,包含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 等 。书中还涉及大量养生与古代气功的论述 。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合。唐天宝元年(742年)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为道教的经典之一。注释有晋张湛注和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 作品简介 概念 特点 结构 寓 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具有虚构性;④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寓体———所述故事;寓意———所托意旨(所给启示)。 文体知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文章写愚公移山并取得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 出处 背景 背景链接 字词正音 太行( ) 万仞( ) 冀州( ) 惩戒( ) 山北之塞( ) 魁父( ) 荷担者( ) 箕畚( ) 朔东( ) 始龀( ) 穷匮( ) 亡以应( )厝( ) 陇断( ) 孀妻( )迂( ) 智叟( ) hánɡ rèn jì chénɡ sè kuí hè jī běn shuò chèn kuì wú cuò lǒng shuāng yū sǒu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初步感知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