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50448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含解析)

日期:2024-11-1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9次 大小:1576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6课,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课时
  • cover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陆续推行了一些变革措施。如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这(  ) A.根源于井田制的逐渐崩溃 B.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C.反映土地私有制渐趋确立 D.旨在瓦解旧贵族的统治 2.由于史籍没有明文记载秦朝劳动者服役的起始年龄,学者遂据“汉承秦制”的定势思维逆推秦朝劳动者的服役始年为20岁或23岁。后来,据对睡虎地秦简的研究发现,秦人17周岁开始为国家服役。由此可知(  ) A.文献与考古互证方可证实历史 B.考古发掘可以补写历史 C.唯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历史真相 D.历史推断违背求真理念 3.西汉时期租种官田的佃农向朝廷缴纳的租税,称为“假税”。武帝、昭帝时期的“假税”大致与当时自耕农缴纳的赋税差不多政府曾讨论是否将这些政府田地分给农民,由政府收税,最后决定维持不变。汉朝“假税”的大量存在( ) A.减缓了土地兼并现象发展 B.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税收 C.加剧了自耕农经济的衰败 D.导致官民争利和社会的动荡 4.《唐六典》记载:“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指国家无须征发力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材料所述赋税制度(  ) A.因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推行 B.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C.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D.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5.安史之乱后,百姓田地“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大量的自耕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寄庄户、寄住户、客户、逃户和隐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一状况(  ) A.引发了藩镇割据 B.推动了税制改革 C.加剧了农业衰退 D.促进了人口迁徙 6.《旧唐书·杨炎传》中有对两税法的评论: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人,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这反映出两税法的实施( ) A.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 B.有助于抑制土地兼并 C.增加了农民财政负担 D.标志着人丁税的废除 7.《宋史》等官方资料显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每户家庭的平均人口数都少得出奇。其中数字最高的是天圣元年(1023年),每户平均人口数是 2.57;最低的是元丰三年(1080年),竟然只有1.42。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宋代(  ) A.人口的出生率偏低 B.中央集权有所削弱 C.赋役统计制度变化 D.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8.南宋开始盛行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到元代发展为“诸色户计”,各色职业户均要向官府提供不同的劳役。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这反映出( ) 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B.政府重视对经济活动的控制 C.户籍政策的变动具有开放性 D.私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9.徭役在中国古代变化比较大,秦汉时期强制性服役,隋唐可以纳庸代役,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这一趋势反映了(  ) A.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B.白银流通量出现大幅增长 C.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 D.国家对农民控制逐渐松弛 10.《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在描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迁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一条鞭法”施行后,居民不再通过里甲,而是把折算成白银的税粮、徭役直接交给县衙门。上述变化(  ) A.说明中国已被卷入世界市场 B.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C.提升了明朝地方治理的效率 D.部分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1.明初赋税以征收粮麦实物为主,且官吏薪俸为凭俸帖领取禄米。为解决南方纳税者买米上纳和北方食禄者卖禄米换货币的矛盾,朝廷决定将南方税粮折收白银, “煎销成锭,委官赍送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