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50932

27.《 一个粗瓷大碗》 教案

日期:2024-11-2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231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
  • cover
一个粗瓷大碗 教学目标 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学生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感受赵一曼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1. 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 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同学们,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无数英雄儿女喋血沙场,为祖国,为民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这个粗瓷大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个粗瓷大碗》,学习赵一曼烈士的一个小故事,去感受烈士的高尚品质。 2、出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一个粗瓷大碗) 3、了解赵一曼。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翠屏区白花镇)。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切入主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启本节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任务一: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这些字音读准,在课文中把它们圈起来。 (2)学生自主学习。 (3)教师检查朗读课文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矫正。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认真倾听,对于读错的地方,举手指出来,并进行改正。 预设:平舌音、翘舌音、多音字 第五段中“高粱米饭”,中的“粱”在这里应该读作轻声。 “粱”这个字本身是二声的,但是在“高粱”这个词中是要读作轻声的。 教师示范,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和词义时,借助了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对一些需要注意的字着重强调,加深学生印象。) 过渡:这篇课文是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第八单元的人文精神是: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语文素养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这篇略读课文的自学提示是: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查资料,了解有关赵一曼的事迹。 任务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学生按要求默读,完成填空。 预设:根据“一个粗瓷大碗”这个线索梳理文章结构。 (一)送碗: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碗。 (二)用碗:赵一曼把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 (三)失碗:赵一曼又没有碗了。 教师板书:( 送碗 用碗 失碗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自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对知识的学习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要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归整体。) 2.交流故事的感人之处。(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默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默读,要求我们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一)送碗 预设1:赵一曼把之前吃饭用的搪瓷缸子给了新战士,通讯员好不容易给她找到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却让通讯员还回去这件事让学生很感动。 出示句子: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引导学生围绕“早就”体会赵一曼关心爱护战士的品质。(板书:关爱战士) 出示第3、4自然段: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