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56048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184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 cover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常识。 2.学习设喻说理的技巧,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 3.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了解特殊句式。 4.体会古代谋士讽谏的技巧及古代明君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封建社会里,皇权威严,不可侵犯。有多少谋 臣良相因此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原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之辱等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而且能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让齐国走向了强盛。 导语设计2: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文言文知识归纳 (1)重点词语解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2、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满;虽:即使) (2)通假字   1、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 (3)多义词   1、朝:皆朝于齐(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   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3、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   4、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王曰:善(可以)   5、间: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夹杂) (4)词类活用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作状,当面)   2、朝服衣冠(朝:名作状,在早上;衣:名作动,穿)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意动,以……为美)   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使……听闻)   5、王之蔽甚矣(蔽:形作名,被蒙蔽的事情) (5)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圆;今义:表地点)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侍从,近臣;今:表方位)   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日;今:今天的下一天) 2《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 史书,共33篇。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3 背景追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 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和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胆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 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 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得到“士”的支持。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 解题。 【交流点拨】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