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故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时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核心素养 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具备鉴赏小说的基本能力,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袈;学会梳理课文相关内容,充分阅读作品,走进人物的内心此界,理解小说中人物情感的丰富性,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蕴,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注意小说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把阅读体验与现实人生联系起来,从中获得积极有益的人生启迪,思考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获得更有意义的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目标 1.掌握“阴晦”“萧索”“伶俐”等词语的音、形、义。 2.揣摩,品味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3.把握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闪,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多角度地理解主题,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理解鲁迅对芳动人民的同情及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5.激发热爱新社会、珍爱新生活的感情,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努力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难点 “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学突破 首先,娓娓叙述,介绍肯景,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读课文进行联想,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联系实际,引人入胜,探究作品表现的哲理。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总体思路首先是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情节与环境,在此基础上分析闰土、杨二嫂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然后分析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总结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余秋雨《文化苦旅》序言中关于故乡的叙述引入课文。 其实,所有的故乡原不都是异乡吗 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余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 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①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②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③“杨二嫂”的变化。 ④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佯 (1)第二段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 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米 明确:没有一些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 学生齐读感受。 (2)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说明其作用。 记忆中景象:深兰的天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作用:烘托铺垫。 板书设计 故乡 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