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63660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课件(共26张ppt)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78902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九年级,编版,人教部,语文,初中
  • cover
(课件网) 身向云山那畔行 浣溪沙 一 课前导入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1.梳理诗歌大意,描绘诗歌画面,体会出行心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会诗歌情感。 基础知识 壹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一 作者简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信德奉命赴梭suō龙巡山,十二月返回,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 一 写作背景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àn shù lěi 诗文朗读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那畔:那边。 “北风”句: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若为:怎样的。 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戍:保卫。 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词语释义 二 研读感知 研读感知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 纳兰性德(清)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边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词牌名。 那边。 凛冽的北风吹断了骏马的嘶鸣。 若,怎。若为,怎样的。 荒凉萧瑟的营垒。 我向着苍茫云山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断了骏马的嘶鸣。在深秋的偏远边塞里,应该是怎样的情怀呢!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升起在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破旧的关塞城堡。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幽恨难平! 破旧的关塞城堡。 我向着苍茫云山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断了骏马的嘶鸣。在深秋的偏远边塞里,应该是怎样的情怀呢!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升起在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破旧的关塞城堡。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幽恨难平! 诗句译文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研读感知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研读感知 上片首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吹断”二字描绘出北国秋冬环境之险恶。边地北风,从来是音声肃杀,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凛冽的北风,词人心境若何,可想而知。“深秋远塞若为情”点明时令与心情。 研读感知 下片,前两句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结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点明主旨,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悲苦的呻吟,又不同于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研读感知 写景:晚烟、戍垒、斜日旧关城 特点: 写景:云山、北风、马嘶 特点: 《浣溪沙》(清 纳兰性德) 肃杀 上 片 抒情:深秋远塞若为情 情感: 荒凉 下片 抒情:古今幽恨几时平 情感: 惆怅 幽恨 主旨:描绘深秋偏远边塞荒烟落日的_____之景,抒发奉使出塞的_____与_____。 萧索寂寥 怅惘 幽恨 文章脉络 1、探究诗词“景”与“情”的关系,是诗词鉴赏的一种方法。试分析本词描写了什么的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诗中“云山、北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