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63662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别云间课件(共21张ppt)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85179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六,ppt,九年级,编版,人教部,语文
  • cover
(课件网) 夏 完 淳 别云间 课前导入 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有一位诗人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首悲壮动人的生命之歌。 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夏完淳,这节课我们学习《别云间》,感受全诗字字忠肝义胆,句句血泪凝成,令人悲怆,令人感奋的情感。 教学目标 壹 贰 叁 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 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夏 允 彝 夏 完 淳 写作背景 顺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次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顺治四年(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解 题 别云间 “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士龙”,于是后人就将松江称作云间。此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天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题目解读 诗文朗读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guān jī 别云间 夏完淳 课文研读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jī),停留。 《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 课文研读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地下。指阴间。 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战旗。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课文研读 课文研读 译文:三年为抗清东奔西走,今天兵败被俘。山河失陷,流下无限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地宽广。已经知道临近黄泉路了,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等到英魂归来那一日,一定要向空中看那飘扬的战旗。 课文研读 这两句叙事。“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从师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课文研读 颔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流下无限的眼泪。诗人一直期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课文研读 颈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已知泉路近”,诗人意识到生命行将终结。“ 欲别故乡难”,诗人念及自己未能尽之责任与义务,内心涌起了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之情。 尾联表明心迹。以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 课文研读 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整体感知 从全诗的角度说说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