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回音真好听》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属于音乐学习领域中的表现领域。《课标》中明确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基于课标的指导思想,设计了本节唱歌课--《山谷回音真好听》,通过细致、准确的学唱,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作品分析 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简洁、朴实,生动地描绘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歌曲为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第一、二、四句旋律基本相同,只有第三句是对比乐句。该乐句集中了歌曲对比发展的因素:一是结构(乐句与前相比有扩展)、旋律进行方式(上行、下行与跳进)以及力度的对比。本首乐曲旋律的核心音程是围绕属音sol的上四度跳进与下五度跳进进行的,这两种音程构成了歌曲旋律发展的基础。在授课中需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执爱大自然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通过对《山谷回音真好听》的学唱,感受歌曲的活泼情绪和音乐特点,并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了解“回音”现象。 艺术表现: 通过学唱歌曲,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用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 创意实践: 通过学唱歌曲→律动创编→分组表现等形式感受乐曲。 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山谷回音真好听》,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感受回音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声音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活泼的情绪完整的演唱歌曲。教学难点:歌曲中强弱表现。 通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通过声音的强弱对比塑造音乐形象,能够准确表现音的强弱力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做课前律动《森林狂想曲》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声音?学生回答:森林。播放回音的音频。这是什么声音?学生齐声回答:回音。 我们想一下什么地方会出现回音?学生齐声回答:“山谷。对,在森林的尽头,有一个美丽的山谷。我们现在在山谷里面,我们来玩一个回音的小游戏好不好,学生齐声回答:好! 请你们来当做老师的回音:“ 师:你好呀, 生:你好呀。 师:我们来做个好朋友吧, 生:我们来做个好朋友吧。 师:我们一起来唱歌吧, 生:我们一起来唱歌吧。 通过“回音”游戏,导入歌曲教学。 师: 1 2 3 4 ∣ 5 — ∣; 生齐: 1 2 3 4 ∣ 5 — ∣ 师: i 6 i 6 ∣ 5 — ∣; 生齐: i 6 i 6 ∣ 5 — ∣ 老师想找同学回答一下回音有什么特点?找学生回答出回音的特点(回音和原音的内容一样,原音大,回音小。)教师总结回音的特点,并把特点加入刚才的歌曲中唱一遍。学生体会到回音的特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教师:真好听,我忍不住想夸夸你们。唱:山谷回音真好听,真好听。 从而引出课题《山谷回音真好听》。 2.聆听歌曲。 (1)初步聆听旋律,感受歌曲(设计意图:欣赏歌曲,建立初步感受)。师: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段旋律,然后告诉老师这段旋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播放《山谷回音真好听》) 生:很美妙、很开心…… 师:鼓励孩子们大胆的抒发自己对这段旋律的想法,对音乐的想法都是正确的。 (2)提问歌曲速度。(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并以提问的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生:中速 (3)做爬山律动,感受旋律高低起伏 我们现在在山谷里面,山谷里面有大大小小的坡,我们现在跟着音乐一起来爬一下山。播放课件,引领学生做上下山的动作。 师:“我们刚刚有往上爬的也有往下爬的,同学们想一下,我们什么时候向上,什么时候向下呢?引导学生回答:旋律往高处走的时候向上,向低处走的时候向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