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背诵课文,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 2.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事之道。 【重点难点】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言文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重点) 2.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重点)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学习为人处事之道。(难点)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便是其中的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孔子的笔触,走进一部辉煌的巨著《论语》,一同聆听他的教诲,汲取先贤的智慧,让经典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心灵之路。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作品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利下逮,礼仪僭(jiàn)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在其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梳理字词】 1、读一读:借助课文注释中的注音及工具书通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 论(lún)语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乎? 三省吾身(xǐng)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 箪(dān)食 曲肱(gōng)而枕之 不逾( yú )矩 博学而笃( dǔ )志 好(hào )之者 如斯夫( fú) 2、自由朗读课文,关注字音、注意节奏、学会断句。 方法指导:断句方法归纳 ①根据语义断句读 ②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③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短小句式,工整句式断句读 ④通过“之乎也者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明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