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77004

第0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4-11-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105476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0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动荡与发展并存的时代:中华文明的青春时期 奴隶时代的黄昏 图1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伴随着王室的衰微,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对诸侯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诸侯国开始不再尊崇王室,列国纷争不断。由此,中国历史开始了诸侯争夺霸权、纷争不断的时代。 图1 虢太子元徒戈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纷争 融合 华夏 壹 列国纷争—春秋时代 平王东迁后,中国进入了东周时代。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个时代,天子共存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虽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但其真实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这种争霸战争使中国历史不断发展,最终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代。 大国争霸 七雄并立—战国时代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解读】这段材料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争于战功。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时间的兼并战争,许多的中小诸侯国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韩、燕、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以分封制、宗法制主要内容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战国七雄 齐、楚、韩、燕、赵、魏、秦 战国七雄 韩、赵、魏 秦国 合作探究:华夏认同 材料: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结合教材,阐述本段材料中“华夏”的含义及在西周时期的发展。 参考思路:本段材料所指的“华夏”是指“礼仪之大”与“服章之美”,呈现出文化、政治实体的含义。在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断进行除带来了混乱外,还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界限,进一步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联系。最终,各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春秋以后的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步融入华夏族。至此,华夏族吸收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也更加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铁犁牛耕 阶级变动 变法运动 贰 手工业领域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商业领域 农业领域 铁制农具开始出现 牛耕推广 03 01 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02 私田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得到各国统治者的认可,取代公田 商品种类增多,市场繁荣 货币流通广泛,金属钱币大量被使用 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及大商人 01 02 03 农业进步推动手工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布更加细密,冶铜、冶铁、制漆、煮盐和酿酒等行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01 阶级关系的变动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牛耕的逐步推广,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发展。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开辟出更多“私田“,诸侯国的”公田“逐步荒芜。为了增加国家收入,从鲁国”初税亩“制度开始,各国陆续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