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7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 2.体味景物描写中色彩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品味小说诗意的语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必然和必需,学会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1.体会“孤独”的含义。 2.体味作者的色彩描写与搭配,感受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与所学,深层感悟“孤独”,由“少年们的孤独”出发,把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更高境界的孤独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转换视角,复述课文 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可选择杜小康、杜雍和或鸭子的口吻),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要求:(1)注意选择的身份,以第一人称叙述。 (2)注意内容的删减,符合叙述者的角度。 (3)可适当增加联想和想象。 预设: 杜小康:我家里忽然变穷了,我不能去上学了,不得不跟随父亲去芦苇荡放鸭。望着越来越远的村庄,我真不想走,我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我要上岸回家……”,可父亲沉着脸,对我的话置之不理。没有办法,我只能随着父亲继续前进。我不知道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的,我只知道我们一直在往前走。 日复一日,这一天,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芦荡,望着那万重大山一样的芦荡,我害怕极了,晚上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我们在这住了下来,我感觉到越来越孤独,我做梦都想回家,但是我们根本不可能回去,我只能面对孤独。时间一长,我也就感觉不再恐慌了。 有一天,刮起了狂风暴雨,鸭栏被风吹开了,鸭群被吹跑了,我急忙紧紧地跟随着它们,我的脸被芦苇叶割破了,脚也被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但是我顾不上这些,只记得找鸭群。为了找最后的那十几只鸭子,我在芦苇荡里迷路了,突然感觉累极了,我躺在芦苇地里哭了,最后怎么回的家都不知道。 八月的一天早晨,我忽然发现鸭子下蛋了,我急忙捡起鸭蛋告诉了爸爸…… 二、品析环境,深化主题 活动1:文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对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富有韵味的语言营造了诗一般的氛围。通读课文,试着找几个触动你心灵的段落,细细品读,体会小说的诗意。 预设: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这里是_景物_描写,从_视觉__的角度,写出了鸭子行进中的形态,渲染了_寂静、诗意的氛围,反衬出“我”难过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这里是_景物_描写,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感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芦苇的无边无际、宽广厚重,渲染了_寂静、压抑的氛围,反衬出“我”的渺小,烘托出“我”内心的恐慌、胆怯,突出文章的主旨。 (3)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这里是_景物_描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感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暴风雨的来势凶猛,渲染了紧张、疯狂的氛围,反衬出“我”的勇敢、坚强,突出文章的主旨。 (4)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