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四课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统编版)思想政治 1 2 3 4 5 核心素养 命题预测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真题再现 1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考情预测 1、了解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实践活动的特性,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政治认同:通过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认识,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学精神: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对意识、认识、真理、理论进行判断和辨别,能够甄别出正确与错误,从而坚持真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自己,能够运用正确的理论、观点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 1、高频考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特点、认识发展的特点。 2、题型预判: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会考查。 3、热点预测:考查时可能结合太空探索、党和国家政策变化、法律的修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研学等为背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查认识论相关考点。 2 命题预测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24 选择题:山东卷、浙江卷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以下命题: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认识的发展过程。结合我国探月工程的不断推进,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发展的历程。借助具体事例,科研成果、传统文化、名言警句考查真理的特征及追求真理的过程。 2023 选择题:天津卷、江苏卷、广东卷、浙江卷、北京卷、辽宁卷、湖南卷 2022 选择题:全国卷、北京卷、山东卷、浙江卷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024 选择题:全国卷、山东卷、湖北卷 主观题:江苏卷 2023 选择题:全国卷、河北卷、海南卷、广东卷、山东卷、湖北卷 2022 选择题:全国卷、湖北卷、 主观题:天津卷 思维导图 3 4 考点梳理 1、认识的含义与形式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两个阶段(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涵 形式 特点 地位 联系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直接性和形象性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人(而非动物)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性质:积极的(不是被动的) 4 考点梳理 2、实践的含义、形式与特点 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劳动、农业生产);②变革社会的实践(即改革、革命);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特点 直接 现实性 实践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客观 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主观 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社会 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横向) ②历史性: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纵向) 4 考点梳理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基础 阐释 强调 注意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 ②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不知到知,从无到有 来源≠途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