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88550

第三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4-10-31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2843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三,思想政治,哲学,必修,统编,教学设计
  • cover
第三课第三框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课内容包括第三课第三框的一二两目,主要介绍矛盾观的基本属性和矛盾的特点,建议安排1课时。 基本思路: 本部分教学内容以中德关系为教学线索,讲授矛盾的基本属性和矛盾的特点:首先,展示近期德国对中国的反复外交态度,引出议题一,从哲学高度解读中德两国之间的关系,总结出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其次,设置议题二,通过分析德国为何难以“去中国化”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最后,设置议题三,引导学生了解德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进,由此分析矛盾两大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中德两国如何将两国关系引向美好的未来,引出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其辩证关系的讲解。 重点难点: 重点: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难点:区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科学精神:能够辩证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掌握矛盾分析法; 公共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强精神力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作和学习。 教学过程 本框设计可分为以下部分: 第一目: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从“去中国化”到“去中国化缘”,中德关系路在何方? 导入: 1.教师向学生展示德国对华态度的反转操作: ①“去中国化”:2023年,德国朔尔茨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搞了一个大动作,出台了一个对华“去风险”战略,致力于减少在一些关键领域对中国的依赖。有外媒渲染称,该战略意味着“同此前中德关系、中德经贸发展态势的‘决裂’”。 ②“去中国化缘”:但是,反转随即就到!2024年4月,在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之际,德国总理朔尔茨却又携各行业巨头相关负责人组成“豪华阵容”访华,向外界释放出了中德合作积极信号; 2.调动学生探究兴趣:“这…中德关系咋如此矛盾呢?我们究竟如何辩证地看待两国关系?”引出议题一。 议题一:中德两国是什么关系 ? 教师借助文本材料解读为啥德国对华态度如此反复矛盾,引出议题: 如何从哲学高度解读中德两国之间的关系? 分析议题: 给出议学提示:提炼文本关键信息,运用教材P37矛盾基本属性相关知识回答议题; 提炼关键信息,先引导学生理解何为斗争性、何为同一性,再引导他们总结议题结论: ①关键信息一:德国把中国定位为“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减少对华依赖以降低国家安全风险。 →分析解读:由于利益分歧,两国相互排斥对立(斗争性—相互排斥对立) ②关键信息二: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两国市场高度依存,双方在多个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共识。 →分析解读: 由于共同利益,两国相互吸引、相互依赖,共处于合作统一体中(同一性—相互依赖,共处一个统一体) 在一定条件下,两国利益关系可能发生转化,进而两国关系又可能产生新的变化(合作与竞争关系转化)(同一性—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结合议题结论总结知识点:矛盾含义及基本属性,为加深学生理解,在梳理斗争性和同一性时增加了更生活化例子; 教师衔接过渡:“此次朔尔茨率团访问中国,传递了德国希望与中国继续开展务实经贸合作的重要信号,表明德国企业依然看重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和合作潜力,用行动对中国经济投出信任票。这也强有力说明了,德国想“去中国化”似乎并不容易……”由此引出议题二。 议题二:德国为何难以“去中国化”? 播放视频素材,引出议题:德国为何难以“去中国化”?请由此分析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分析议题: 给出议学提示:提炼视频关键信息,运用教材P3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相关知识回答议题; 提炼关键信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