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 教材分析 本课时包括“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目。第一目从学生日常生活切入,介绍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说明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和法律后果。使学生认识:法律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而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第二目选取身边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案例,分析其含义、特点和危害性,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使学生认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 学情分析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上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比率不断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 2.法治观念:知道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形成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和权利义务相统一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及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 能够认清合法与违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 明白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情境体验法、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学生对法律、违法犯罪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可以课前做调查问卷以便了解情况。 学生准备:搜索相关的典型素材,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并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 2023年7月4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云南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黄毅受贿案,对被告人黄毅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对其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经审理查明:2001年至2022年,被告人黄毅先后利用担任中共保山市委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政协云南省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上的便利,为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工程承揽、项目审批、企业经营等事项上提供帮助,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3495万余元。 提问:看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违反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不可违。 二、讲授新课 法不可违(板书) (一)违法无小事(板书) 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 活动一:情景大探讨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6页“运用你的经验”。 提问:(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学生简要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并分析。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 (1)小勤之所以被送到派出所,是因为他到建筑工地捡拾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触犯了法律法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我们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