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01786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12-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233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五代史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探究文章具有史论的特点,把握史家由史实提出观点,以史实支撑观点的论证方法以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2.赏析文章抑扬顿挫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探究文章具有史论的特点,把握史家由史实提出观点,以史实支撑观点的论证方法以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教学难点: 赏析文章抑扬顿挫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上网搜集资料,了解五代历史和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的目的。 五代历史:五代是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在短短53年间,先后更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其中被杀的一个。 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的目的:为了抨击五代弑君杀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立其朝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 2. 通读《五代史伶官传序》,把握文意,借助注释翻译以下句子,关注重点词句。 (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和大臣的头颅。 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往往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幸伶人才如此吗 一、导入:解题。 (1)“序”点明文体。(2)“伶官”是指朝廷授有官职的艺人,点明作者记史的对象。(3)《伶官传》记叙的是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乱政误国的史实。 二、阅读全文,探究《伶官传序》具有史论的特点。 提出主问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序文是不是具有史论的特点? 解决主问题的过程: 学习活动一: 了解“史论”的特点。 1.史家由史实提出观点,史实是观点和结论的有力支撑。 2.叙写史实简练概括,凸显对论证观点有力的内容。 3.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以史为镜,给人以借鉴。 学习活动二: 阅读全文,思考:作者写了什么史实?提出了什么观点?圈画表达文章观点和史实内容的语句。 史实内容主要在第二、三段,从第一段“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知,第二、三段写的是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学习活动三: 通读全文,梳理整篇文章的思路,分析作者如何由史实提出观点。 文章第1段,作者先提出观点,言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作者虽不否认有天命的因素,但更强调人事,然后以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可以推导出自己的观点。第2段叙写唐庄宗“得天下”的史实,第3段由“得天下”转入“失天下”,在强烈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庄宗“得天下”是“忧劳”的结果,“失天下”是“逸豫”的结果,而 “忧劳”和“逸豫”就是“人事”的两种表现。最后一段,作者仍然就庄宗的盛与衰作进一步发挥,以“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为结论,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盛衰之理由于人事”的观点。最后以“岂独伶人也哉”作结,将特殊事例推广为普遍的历史教训。 学习活动四: 阅读第二段,思考:庄宗的“忧劳”体现在哪里?史实的叙述是否突出了这一点? “忧劳”一词意为“忧患劳苦”,文章第二段写晋王在临终时赐三支箭嘱托庄宗替父报仇,体现出庄宗临危受命时的“忧患”意识。然后,写庄宗杀敌报仇的“劳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