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03431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122744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西林,PPT,21张,课件,三首
  • cover
(课件网) 9 古诗三首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题 西林壁 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的样子也是不同的。我们领略过李白笔下庐山瀑布的壮观,今天我们再来欣赏苏轼诗中描写的庐山。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创作背景 走近诗人 初读课文 1、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2、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生字我会写 预习检测 两撇基本平行 上下两点相对 左窄右宽 右边第二笔是横撇 第三笔的横不易过长 一头肥猪 站在下边 两钩相扣 左丝相牵 熟读成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诗题 题西林壁 题写、书写 庐山上的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整体感知 读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横看 ,侧看 ,远近高低也各有千秋。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有站在 。 成峰 庐山之外 成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相连的山。 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游山所见 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游山所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想一想: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游山所感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诗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启发了人们什么呢? 游山所感 《题西林壁》这首诗想要告诉我们一个 怎样的道理呢?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结构梳理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拓展延伸 1.《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姿态不同来告诉我们,看问题的 ,得到的 。 角度不同 结果也不同 课堂练习 2.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