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13616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11-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181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承天寺,夜游
  • cover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 10《记承天寺夜游》 难点名称 感受《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特殊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通过理解诗句,指导学生还原和建构品析文本的意境,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篇小品文,作者的特殊心境,人生态度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八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细读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的语句,把握景物特征。 2.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分析作者对月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志趣。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每当夜晚来临,一轮皓月临空总会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他是怀着怎样的心境,走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夜晚呢? 2.齐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之景的句子)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入户”二字将月光拟人化,此时的月光主动前来与作者相伴。面对皎洁的月光,作者睡意全无,穿衣起身,由此可品出苏轼当时“赏月的欣喜”。 相与步与中庭。 虽未写月,但这“步”却是“月下之步”。“步”由“止”和“少”组合而成,它的本义是“一只脚保持停留状态,另一只脚小幅度向前走”,从漫步、散步两个词看出苏轼在皎洁的月光之下“漫步的悠闲”。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这句话妙在是“一笔两写”,既写了庭院的景色,又写了皎洁的月光。虽未出现“月”,但处处都是表现月光的皎洁。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以“积水”喻月色,以“藻荇交横”,生动形象的写出月色的皎洁,勾画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好境界。 ③“盖”字结合书下注释的意思是“原来是”,将作者从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的美好拉回现实,为何时值深夜,苏张二人为什么彻夜难眠,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④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那时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让苏轼入狱,几经折磨,差一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被获释出狱,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于苏轼而言,身处人生低谷。眼前是夜夜有明月,处处有竹柏,为何只有他们二人识的此美景?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一词,为我们揭开了谜题。“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无所事事之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①表面上是苏轼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所谓的“闲人”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 ③“闲人”一词收束全文,他已经不再停留在这一夜的美好,而是上升到对于人生的感慨。 小结 他从“月色入户”开始夜游,在夜游漫步中看到了皎洁的月色,再到最后的抒情,我们体会到苏轼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虽然全文只写了3处月景,但是全文却被月色所笼罩,我们不仅要感叹苏轼的才华,还要赞赏苏轼在人生的低谷中所表现自我解嘲的旷达乐观。 推荐阅读书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定风波》这三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