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龙咚锵》教学设计 课时 1课时40分钟 教材分析 《龙咚锵》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拟声词"龙咚锵"为主要音乐元素,通过模仿打击乐器的声音,营造出欢快活泼的艺术氛围。歌曲结构简单,旋律起伏有度,节奏规律明显,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音乐能力发展需求。歌词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正处于音乐启蒙阶段,他们对音乐学习充满好奇与热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在课堂上,孩子们喜欢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参与音乐活动,但注意力较为分散,持续专注时间有限。在音乐基础方面,学生们普遍缺乏系统训练,音准和节奏感还需要培养。他们更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感官参与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音乐内容。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引导学生感受《龙咚锵》欢快的节奏特点和优美的旋律线条,培养基本的音乐审美能力。 艺术表现 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型,运用恰当的力度和表情演唱歌曲,展现音乐的艺术魅力。 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根据歌曲特点,发挥想象力创编简单的律动动作,培养音乐创造力。 文化理解 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象征意义,培养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龙咚锵"的节奏型,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实现流畅的歌曲表现。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并准确表现"龙咚锵"的节奏组合,协调身体律动与演唱。 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音乐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示范引导法:运用教师示范带动学生模仿学习 分组练习法: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强化练习效果 创造性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编活动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 打击乐器:小鼓、三角铁、响板 教学课件:歌曲音频、视频素材 图片资料:中国龙的艺术图片 教学挂图:节奏型示意图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 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中国龙的精美图片,温和地问:"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呀?" 学生兴奋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中国龙真威武呀,它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哦。" 教师展示更多龙的图片:"你们觉得龙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描述龙的特征。 激发兴趣 教师拿起小鼓:"今天老师要用这面鼓,带着大家学一首有趣的歌曲。" 教师用打击乐器演奏"龙咚锵"的节奏:"听听这个声音像不像龙在跳舞?"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尝试模仿这个节奏。 环节二:讲授新课(25分钟) 感知阶段 整体感知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动听的歌曲。" 完整播放《龙咚锵》,请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 播放结束后,教师温和提问:"小朋友们,这首歌给你们什么感觉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 节奏感知 教师示范拍打"龙咚锵"节奏:"看老师的手,跟着节奏动起来。" 带领全班一起拍打,注意观察学生反应,及时纠正。 探究阶段 节奏学习 教师:"我们把'龙咚锵'分成三个部分来学习。" -拍手表示"龙" - 拍腿表示"咚" - 击掌表示"锵" 反复练习每个动作,确保动作准确到位。 分句练习 教师示范第一句:"听老师唱,然后你们跟着唱。" 采用"你唱我接"的方式,逐句练习歌词。 注意纠正发音问题,表扬进步明显的学生。 分组练习 将全班分为三组:"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第一组负责"龙",第二组负责"咚",第三组负责"锵"轮换练习,让每个小组都体验不同的声部。 示范提高 教师完整示范 教师:"看老师怎么把这些声音完美地组合在一起。" 示范演唱全曲,重点展示气息运用和咬字发音。 重点指导 针对常见问题进行示范纠正: "唱'龙'的时候,声音要圆润一些。" "'咚'要稳稳的,像大鼓的声音。" "'锵'要清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