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涉及章节: 《纲要》(上)第3、4课 ; 《选必1 》第1、5、11、16、17课; 《选必3》第1、9课等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决定 牛耕与铁器的广泛使用 土地公有(井田) →土地私有 奴隶制崩溃 周朝的统治秩序破坏 表现为 诸侯纷争加剧 奴隶主&奴隶→地主&农民 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 农业生产力提高 出现个体劳动、个体经营,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第一讲 先秦: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三)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地主阶级兴起 要求扩张土地、集权 第二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秦汉(前221年秦统一~220年东汉灭亡):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秦汉(前221年秦统一~220年东汉灭亡)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3)文化上:政府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加强。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初“黄老之学”,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的演变,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经济上:铁犁牛耕大范围推广,水利灌溉工程发展使小农经济初步发展;重农抑商成为基本国策,汉武帝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西汉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外经济交往更加频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形成全国性商业中心(长安);土地兼并加剧。 (1)政治上: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汉朝在保留秦制基础上,采用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任用酷吏、察举制等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汉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一)建立:秦 (前221年—前207年) (一)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基本 概况 经济 建立与 统一 基础知识梳理 背景:纲要上P15 过程、策略:纲要上P16;疆域范围:纲要上P17地图 统一意义:纲要上P17 灭亡 重要事件:大泽乡起义、刘邦项羽楚汉之争 灭亡教训、启示 政策: 赋税 交通 统一货币、度量衡(影响) 重农抑商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地区联系 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增强认同感 田税、人头税、徭役(选1,16) 统一车轨、直道、驰道、灵渠(选2,12)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隶书(简化) 崇尚法家思想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二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政 治 基础知识梳理 中央 地方 选官 皇帝制度 第二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制(职能、特点) 廷议制度(选1,1) 文书制度(选1,1) 郡县制(原因、组成、官员产生方式、意义) 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民族 典客、典属国(中央官职)‘;北击匈奴、南抚夷越、设三郡 管理:上计制度(考核);御史大夫(监察) 基层治理 户籍:编订户籍;分类登记(选1,17) 基层组织:乡、里、亭(选1,17) 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 材料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国史大纲》 1、版图初步奠定:秦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初步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2、民族认同感增强:大一统的国家内,多民族共处,民族交流与交融,民族认同感增强。 3、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