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33294

14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设计

日期:2024-11-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230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圆明园,毁灭,教学设计
  • cover
五上14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编入教材,是要让学生牢记祖国过去因贫弱落后而遭受的耻辱,牢记那段中华民族辛酸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文章结构清晰 1.关键词是“毁灭”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开篇就点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连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次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说明圆明园举世无双的价值,强调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估量。毁灭等于不可估量的损失,毁灭前是不可估量的艺术瑰宝、艺术精华,毁灭后地上一片灰烬、一地残垣断壁。 2.毁灭前,是辉煌 课文写昔日辉煌的圆明园,分三个自然段写了三个方面:布局、建筑、收藏。圆明园实在是美,布局大气又精致,建筑精美有特色,收藏的文物年代久、物品多、内容广,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就是这样的圆明园啊!怎能不让人心向往之?怎能不为祖国有如此光彩照人、完美无缺的皇家园林、艺术博物馆而感到骄傲? 3.毁灭时,是兽行 课文以概括的语言准确地写出了圆明园被毁的过程:时间上,1860年10月6日—19日,短短十余天;范围上:能拿得动的,能搬运的,运不走的;手段上,掠走、搬运、破坏和毁掉、放火。明目张胆的抢掠和破坏,这就是侵略者的丑恶面目:野蛮———侵入、闯进、掠走、搬运、破坏、毁掉、放火;贪婪———凡是、统统、实在;无耻———任意、销毁罪证、奉命(说明不仅仅是亲手抢掠放火的侵略者,还包括那些幕后的没有亲自到圆明园来的侵略者,也就是说,毁灭圆明园是侵略者上上下下共同的罪行)。 4.毁灭后,是灰烬 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啊!所有的奇珍异宝,荡然无存。哪怕是断壁残垣,也布满了烈火焚身的裂纹!课文在圆明园的辉煌化为一片灰烬后戛然而止。灰烬无言,读者内心却有无数的疑问和呐喊:这是光天化日之下发生在一个泱泱大国的真实一幕吗?政府哪里去了?民众哪里去了? (二)课文语言简洁准确 第1自然段用关联词“是……也是……”和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写出了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则用短短三句话,清楚地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和组成,让读者从宏观上了解圆明园。第3自然段用对举的手法,介绍了圆明园中各式各样的建筑,每组建筑风格相对,语言极其精美。第4自然段用过渡句“不但……而且……”进一步阐明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照应开头“不可估量的损失”。第5自然段准确讲述了侵略者的暴行,以及圆明园被毁灭的命运。“就这样”三个字表面似乎平静,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惜、愤怒和不可置信。 (三)课文插图极具代表性 课文插图是圆明园大水法残存的遗址。大水法是当年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位于长春园北部,是中西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但现在只留下布满焚烧裂纹的大理石石柱,默默站立,记录了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 (四)课文主题意义深远 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编排了三首诗歌,分别是闻一多《七子之歌》的《澳门》和《香港》,还有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上,77名青少年代表齐声诵读的《和平宣言》节选,描述了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的自然风光与优美环境,讲述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课文以及阅读链接的资料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被侵略,不仅美好的事物会被毁灭,侵略者还会掠夺我们的资源,屠杀我们的人民。为什么会被侵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起自强之心,使祖国一代又一代少年牢记近代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