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平面镜 核心素养 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和揭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通过用对称法完成平面镜成像作图,训练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和物理规律研究简单光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2.“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表演魔术的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通过多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学习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平面镜成像是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的拓展,它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规律。本课主要讲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及成虚像的特。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采用探究式教学。 学生在生活中对平面镜比较了解,但对它成像的特点并未认真研究过。本节是在光的反射基上学习的,降低了研究的难度。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以及平面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 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运用对称法作图。 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 2.通过介绍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 1.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2.探究活动中平面镜中像的位置的确定及物与像的对称关系。 教学突破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蜡烛、火柴、透明玻璃杯、适量的清水、茶色玻璃一块、夹子两个、完全相同跳棋棋子两个 白纸两张、直尺一把、手电筒一把。 2.凹面镜一个、凸面镜一个;搜集平面镜应用的图片若干张、光污染的图片若干张。 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什么样的镜子叫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初步对实、虚像进行区别。阅读教材,初步领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的方法和要点。 2.茶色玻璃一块、夹子两个完全相同的跳棋棋子两个、白纸两张、直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浇不灭的烛焰”表演:将茶色玻璃,燃烧的蜡烛调整好位置后,向烧杯里面浇水,直至“焰”浸没在水中,它竟然能在水中燃烧! 学生观看表演。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看到的现象展开讨论,发表看法。 学生小组讨论。 移走茶色玻璃板,将燃烧的蜡烛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解密:浸没在水中的“烛焰”是烛焰所成的像。 引入:原来都是这面镜子惹得“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 点评:以“浇不灭的烛焰”表演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讨论时间不宜长,快速引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过渡:“浇不灭的烛焰”的奥秘是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师生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平面镜中的像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猜想与假设:好像在镜后的某个地方。 设计实验: (1)在实验桌上铺一张白纸,并用笔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沿直线垂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枚相同的棋子A、B。 (2)调节棋子B的位置,使棋子B与棋子A在镜中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做好记号。 (3)不断变换棋子A的位置,重做几次,并把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大小分别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实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