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44180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11-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29154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6课,隋唐,盛世,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根据课标要求:在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唐朝社会高度繁荣的表现及原因。理解层面,要求学生理解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唐朝前期民族交融如何渗透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层面;唐朝繁荣与民族交融之间的互动性。应用层面,要求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体会到统一之中暗含分裂因素,盛世之下隐含社会弊端,分裂中又有统一的趋势。 二、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主要讲述了隋朝在分裂割据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了统一,盛极一时却短命而亡。唐前期吸取前朝经验,励精图治,造就“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然而盛世下渐生危局,边疆局势紧张,君主治理能力降低,爆发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形成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五代十国乱世。这段时期,中国历史再现分裂、统一、分裂的“轮回”。 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大概念来看,隋唐的建立顺应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该时期吸取历代经验,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创造了民族交融、社会繁荣和疆域扩展的盛世局面。然而疆域的扩展和民族关系的转变对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唐中后期的内外乱局使唐朝盛极而衰,最终致使唐王朝走向灭亡。故本课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阶段,既承接秦汉的治理智慧,又为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所谓“历史轮回”的内在性质是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高一上学期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中的少年期,感性思维强,参与度高。在知识储备上,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基本掌握隋唐五代历史演变的基本史实,但缺乏对盛世兴衰的原因进行综合性和深入性分析,缺乏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理解隋唐历史。在思维能力上,基本了解历史学习的方法,抽象思维得到巨大发展,但史料解读和历史解释能力较弱。因此,本课教学要注重知识的补充与逻辑联系,选择适合学情的史料并教授解读思路,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四、教学目标 (一)学生将知道(知识与概念) 隋唐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安史之乱、黄巢之乱的基本史实;五代十国的更迭;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二)学生将能够(技能操作与学习迁移) 1.通过呈现史料和不同角度的历史解释,学生将掌握辨析史料的方法,学会以唯物史观的方法进行历史评价; 2.通过隋唐不同阶段的疆域地图、示意图以及五代十国年轴图等,学生将逐步掌握历史地图阅读方法,学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引用大量史料、图表、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和史料实证素养;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三)学生将理解(相关意义与价值) 通过民族关系的视角看待隋唐五代的历史变迁过程,领悟隋唐大一统王朝是建立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的,其统治吸取了秦汉的宝贵经验,继续推动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启示着我们要秉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态度对待各个民族,始终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唐前期盛世的表现与原因;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二)教学难点:唐朝民族治理政策及其与唐朝兴衰的关系 六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图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史料研习法 七、教学过程 课程设置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解隋唐统治者的血缘关系,后提出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