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减弱 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2.都江堰灌溉系统利用地势和水势,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它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之作。该工程( ) A.是秦国称霸的决定因素 B.加速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C.展示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3.战国时期,各国基本形成了“国君在上、万民在下”的二元社会结构。对此,有学者认为:“战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与春秋社会均有所不同,此一时期……群体性家族组织的社会功能已十分微弱,传统家族形态已基本瓦解。”这表明战国时期( ) A.新的国家形态出现 B.贵族政治开始出现 C.家国同构观念消亡 D.诸侯纷争局面结束 4.下面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 ) 一、战国七雄 二、商鞅变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四、百家争鸣 A.社会变革 B.战争频繁 C.经济发展 D.思想繁荣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道、儒、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生产、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下列是有关此时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此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B.政治上的大变革必然引起生产的大变革 C.意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此时期社会的大动荡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大变化百家争鸣 D.此时期变法运动最大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7.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度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8.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一统趋势加强 B.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9.秦武公时期的《秦公铺》铭文称:“我先且受天命,商(赏)宅受或(国)”“(秦公)应受大命,眉寿无疆,匍(敷)有四方。”秦朝留下的碑文中多次出现“天”“天下”,包括“天下咸抚”“初并天下”“亲巡天下”“既平天下”“普天之下”“维秦王兼有天下”“天下和平”等。秦的这些刻写意在( ) A.打破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B.强调上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C.宣扬政权统治的合法依据 D.倡导天人合一的治国理念 10.春秋时期,华夏民族强调“华夷之辨”;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孟子提出舜属于西夷,而周文王属于东夷,形成了“五方之民”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分裂中蕴含着统一趋势 B.民族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C.各民族政权间和谐相处 D.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强化 11.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