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1894年7月,清政府租用英籍商船“高升号”向朝鲜运兵时被日舰击沉,总理衙门随即照会英国希望其严惩日本,未果。9月底,清军截获疑向日本运送军火的英籍货船“巴山号”,在英国的敦促下,未经彻底搜查便将该船放行。这反映出清政府( ) A.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B.对国际局势心存幻想 C.坚守近代外交准则 D.对日政策受英国操控 2.丁日昌在谈到洋务派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时说:“该局制造轮船枪炮,任重道远,无止境也无尽境。凡有西人长技,自宜急为仿效;凡有华人才俊隽,尤宜加意获成。若畏惮烦难。不肯学习,则轮船枪炮尽可购自西人,不必设局靡费,致滋局外之口实矣。”这表明,洋务运动( ) A.主张中体西用 B.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 C.实现自强求富 D.强调近代化任重道远 3.1864年5月,清廷命令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整顿江南田赋,以正赋取代战争期间权宜采取的粮捐、亩捐等,并要求“认真收纳,年清年款”。在此后的数年间,长江中下游六省普遍开展了清赋。“清赋”之举意在( ) A.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B.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 C.提高汉族官僚集团地位 D.恢复清廷的统治秩序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随着与英法等国的广泛接触和频繁交涉,奕诉等进一步认识到,“洋人之向背,莫不以中国之强弱为衡”,“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些清朝重臣开始意识到现代外交的重要性,主张设立处理外交的专门机构。据此可知,清政府( ) A.主动融入国际公法 B.有效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C.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被迫走向了外交近代化 5.《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传回国内,朝野舆论哗然,官民悲愤交集。半数以上的封疆大吏以及各级京官和部分宗室贵胄,反对批准条约。在京各省举人纷纷上书要求拒和。台湾民众迅速在全台湾范围内掀起一场反割台斗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 ) A.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B.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C.对国际法的普遍认可 D.变法呼声日益高涨 6.1860~1862年,太平军先后攻占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中国最重要的蚕丝 产区全部落入太平军之手。在此期间,这些地区的蚕丝出口量分别是67874包、83000包、75000包,与1853年相比,几乎增长了一倍。这表明当时( ) A.太平天国主导中外贸易 B.太平天国重视蚕丝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7.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又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省。这些措施表明( ) A.清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中国业已摆脱民族危机 C.洋务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8.有学者在评价近代中国某一派别时指出:“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该派别的核心主张是( ) A.中体西用 B.变法维新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9.甲午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用以筹措赔款。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有官员上书提出,“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且“耗物力于无形之中”,中国应铸造自己的“英镑”和“先令”。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是( ) A.币制差异加剧了债务危机 B.通货膨胀导致国家财富流失 C.清朝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D.列强资本输出威胁民族工业 10.1875年,左宗棠西征,其军费筹集除了借助外债、他省协济外,还以缴纳资金占股的形式在上海组织设立“乾泰银行”筹集、支付月息,并以海关税作抵押,得到了上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