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时空观念】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唯物史观】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让学生结合工业革命促进社会进步、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等史实,培养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在中西方的发展。 目录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 2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3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图片和阅读材料,大家思考一下:上面现象的变化是什么导致的? 对!工业革命。那么,工业革命当中的工厂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有何变化?资产阶级如何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 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 1.背景: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标志: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3.影响: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材料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的诞生。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历史解释: 机器大工业 是指以机器和机器体系从事社会化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它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建立在高度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基础;二是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表现为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的市场实现过程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知识链接: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概念: 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2.开始于英国:(原因和条件) ①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和发展。 ②资本:通过圈地运动、殖民贸易和掠夺、奴隶贸易,扩大了资本积累 。 ③劳动力: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大量雇佣劳动力。 ④生产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知识。 ⑤原料: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原料。 ⑥市场:18世纪以后,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 ⑦资源:英国有丰富的发展工业的资源; ⑧政策: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技术革新。 (二)工厂制度 1.含义: 工厂是独立于家庭生产之外的,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