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5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唯物史观】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让学生结合工业革命促进社会进步、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等史实,培养家国情怀。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在中西方的发展。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侧重于反映“劳动工具的日益改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本单元三课分别从古 代、近代、现代三个时间维度展开,形成递进关系,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本课上接第四课,下承第六课,是生产方式变革知识体系重要的一环。讲述了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要求学生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本课具有以下特点:时间跨度大,承上启下,立意深刻,概念比较多,对学生认识层面要求比较高。 2.高二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外通史课程的学习,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认识。学生对从生产方式角度认识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概念与影响有一定的兴趣。通过教师创设情境、问题引导等,学生可以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学生对工厂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还缺乏了解,需要教师引导。思维水平需要有所提高,思维深度有所扩展,具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能。 3.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材料,了解劳动工具的日益改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图片和阅读材料,大家思考一下:上面现象的变化是什么导致的? 对!工业革命。那么,工业革命当中的工厂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有何变化?资产阶级如何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 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 1.背景: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标志: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3.影响: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历史解释: 机器大工业 是指以机器和机器体系从事社会化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它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建立在高度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基础;二是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表现为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的市场实现过程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知识链接: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概念: 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