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注意“司、庭”的写法。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板书、看图想象、转换视角等讲述故事,体会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说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板书、看图想象、转换视角等讲述故事,体会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说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流程】 板块一:勾起回忆,引入故事 1.古代很多故事的主人公是七八岁的孩子,这样的故事你们读过吗?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故事。 出示:《曹冲称象》《孔融让梨》…… 追问: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个古代孩子的故事。揭题。 (1)司马光,姓—?名———? (2)“司”是一个生字,半包围结构,主笔“横折钩”注意斜中取正,里面的部分往左边伸出去一些,写出“半藏半露”的感觉。 (3)让我们一起喊喊他的名字。 3.课文是怎么讲述他的故事的呢? 板块二:跟读课文,读出停顿 1.(出示课文)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要点:篇幅比较短(全文只有一个自然段,总共30个字);下面有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 小结:这是一篇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这是我们第一次学文言文,有的同学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学。其实,方法很简单—读。 2.初读课文。 (1)跟读课文。 跟读。 师生接读。 (2)读对字音。 后鼻音字:庭、登、瓮、迸。 小结:这些后鼻音的字大都在句末。有了这些字,课文读起来就更好听了。 多音字:没。 点拨:多音字一般是根据意思来判断读音的。当它读“mò”的时候,意思是—?“没水中”是说这个孩子—? (3)读出停顿。 (出示节奏号)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 点拨:如果能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就更有味道了。齐读。 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故事 1.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讲到了哪些人吗? (1)地点。 你怎么知道的?(聚焦“庭”的注释) 小结:关注下面的注释,能帮我们读懂文言文。 看右边的插图:庭院里有什么?(聚焦“瓮”的注释,认识“瓮”;出示图片,与“缸”相比较)如果这两种陶器中都装满了水,有人掉进去的话,你觉得哪一种更危险?庭院里除了这口装满水的大瓮,还有什么? 谁能连起来介绍一下这个庭院? 小结:我们说了这么多,文言文中只用一个“庭”字就把这个地方介绍清楚了。 “庭”也是一个生字,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廷”下面一横稍短些,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2)人物。 在书上圈画人物:群儿、一儿、众、光、儿。(交流并板书) 下面,老师来考考你,看看这么多人物你有没有都搞明白了。 “群儿”就是—?这群孩子中有谁? 这里的“众”好像也是一群孩子。里面没有谁?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其他孩子”或“别的小朋友”。 “一儿”就是—?和结尾所说的“儿”是同一个人。 “光”就是———? 小结:从“司马光”到“光”,从“一儿”到“儿”,字数越来越少,语言越来越简洁。 2.故事中说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不懂的地方看看下面的注释或旁边的插图。 交流并板书:游戏,落水,跑开,击瓮,得救。 板块四:借助支架,学讲故事 1.支架一:根据板书讲故事。 (1)谁来看着板书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结:讲故事的时候,抓住了主要人物和他们所做的事,就能把故事讲清楚。 (3)过渡:这样讲故事清楚是清楚了,但总觉得简单了一点,听起来也不够过瘾。那怎样讲故事我们才听得过瘾? 2.支架二:看图想象讲故事。 (1)场景1:群儿戏于庭。 抓住群儿的动作“戏”展开想象:孩子们在玩些什么?玩得怎么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