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75085

西师大版六上5.5《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0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36997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教学设计,整体,单元,教案,师大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三学段“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能根据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在实际情境中,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了解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按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根据指定参照点的具体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所处位置;能在熟悉的情境中,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形成几何直观。认识比例尺,能说出比例尺的意义;在实际情境中,会按给定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能在方格纸上,按给定比例画出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的最后一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相关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确定物体位置等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单元章前图,从整体上呈现了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材一共安排了2道例题,例1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领会相似图形的特征;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把图形放大或缩小,能画出图形的相似图。第三部分是比例尺,教材一共安排了4道例题,例1教学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会议室的示意图,为比例尺的出现作铺垫;例2让学生认识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理解它们表示的含义,并归纳出比例尺的定义;例3是比例尺的应用。第1小题是告诉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第2小题是告诉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例4根据比例尺与其他知识求出实际距离和需要的时间。第四部分是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一共安排了5道例题,例1通过对相同距离不同方向和相同方向不同距离两种情况的探讨,强调要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位置;例2是根据给定的物体的方向、距离和给定的比例尺在十字坐标图上画出物体的图上位置;例3与例2相对,是知道实际位置确定图上位置;确定位置。例4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例5直接用例4的情景和条件,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第五部分是综合实践———绘制校园平面图。活动由测量准备、制定测量方案并开展测量、绘制校园平面图、成果展示交流四个环节组成。 (三)学生认知情况 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比例尺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于比的意义和性质,对平面图形等内容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由于生活中的洗照片、放大镜等都属于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所以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关于比例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接触过地图上,所以对比例尺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比例尺的学习提供了资料,带来了方便。确定位置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知识方面,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8个方向,在操作方面,学生已经知道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所以学生具备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单元目标拟定 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能画出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描述各种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并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会按给定的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与实际距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简单的路线图。 4.运用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学会平面图的设计方法。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能画出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