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核心素养 1.使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测量习惯。 2.通过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史,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伟大,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设想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首先通过篇头“长江三峡”山水画和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引入,再引导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运动的例子,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机械运动的初步定义,进而提出了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 本节课共通过一个活动、两个实验展开,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技能,了解实验误差的初步知识。“活动5.1”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后知道:要比较一个物体的长短,需要制定一个标准;而要与他人交流测量结果,则需进一步找到公认的标准———单位。教材中在以“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为题的图中,给出了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尺度的数量级,以深化对长度主单位———米的认识。两个学生实验涉及对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这是初中物理实验测量的基础。尽管物理测量涉及不同的量和测量工具,但在技能和方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通过测量活动,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结合长度的测量安排了一个“生活 物理 社会”栏目,介绍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 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优化教学过程,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使师生共同发展。 1.关于“活动5.1 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教学。 活动的开展应是开放性的,由于学生使用的课桌及目测经验各异,目测的结果会比较多样化,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想法,从而说明感官的判断并非总是可靠的,进而使他们体到测量的重要性。不用尺,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的做法很多。例如,取一根线,使其与课桌的宽等长,以此作为标准与课桌的长、高进行比较;用一拃或教材的宽度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等等。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在活动的最后,建议让学生交流具体的测量结果,会注意到大家选取的标准五花八门,难以对不同的课桌进行比较,使他们体会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 2.关于“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刻度尺”的教学。 在第四章的教学中,学生练习使用了温度计。开展本活动时,可结合阅读“信息快递”栏目,引导他们把温度计的使用技能迁移到刻度尺的使用上,需关注它的量程、分度值、零点;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而且要正对刻度线;记录测量结果时,需写出数值和单位。同时要注意,对刻度尺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测量值需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应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练习使用刻度尺,掌握一定的技能。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测量有误差。 科学思维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通过实践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道测量的实质就是将被测量物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活动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难点 1.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 2.什么是误差。 教学突破 通过“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道要与他人交流测量结果需找到公认的标准———单位,在此基础上介绍长度的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及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怎样使用刻度尺时总感觉很困难,不能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去操作。本节课将以往的教学过程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先共同去测量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