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北平异景 忧国同思 ———品析《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都是现代散文,虽然写的都是同一座北平城,但风格各异,各有精彩。通过群文阅读,学习结合时代背景,从不同角度来感受景美思幽,领悟作品特异内涵。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北京城的风景美和风情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景”与“情”的关联,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散文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情怀,感受作者的复杂思绪和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技巧,把握“景”与“情”的关联,提高文学阅读中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理解散文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情怀,感受作者的渗透其中的复杂思绪和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行吗?旅行可以放松心情,宽阔心境,忘掉不顺心,迎接新的开心。旅行是在寻找新的美丽,追逐新的世界,丢掉多余的自己,遇上最真实的自己。 你是否期待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呢?今天我们就可以实现,“跟着书本去旅行”,随着郁达夫和朱自清去北京城,去看看那里的秋、那里的荷塘,去一睹两位文人的风采。 二、课前预习成果分享: (一)预习任务 1、课前预习,要求同学们找出这两篇文章的文眼,并说说文眼所折射的作者内心复杂的心绪。 2、请概括《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散文共描写了哪些图景和叙写了哪些事,为每幅图景或每一件事拟写一个小标题。 3、选一幅图或一件事,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二)课前预习分享,优生助学:针对所布置的3个预习任务,语文课代表收集各小组的预习成果,评出预习最充分、理解最透彻的组别,并组织好对预习不到位的组别进行讲解。 三、初始印象:寻文眼 两篇文章的文眼:(预习成果1展示) (一)《故都的秋》“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二)《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提示:“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它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的作用。“文眼”是文章的窗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 四、讨论展示:析情感 说说文眼所折射的作者内心复杂的心绪。(知人论世、抒发情感的方式) 各小组再次进行讨论,小组代表陈述成果。(5分钟) (一)知人论世(结合文章落笔的时间) 时代背景: 1、《故都的秋》:本文写于1934年8月,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郁达夫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2、《荷塘月色》:本文写于1927年7月,朱自清当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朱自清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二)抒发感情的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复杂心绪: 1、《故都的秋》,他千里迢迢来到北方,寻求故都的秋味,实际上是寻找什么?寻找谁?是寻找他自己,来寻求心灵的慰藉,而民间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是一剂良药。他有一颗纤细易感之心,是一个敏感忧郁、伤感落寞的才子,他追求平和淡定,悠闲出世的心境。他描写的“悲凉”的秋味已不仅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情,而且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对国运衰微的喟叹。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