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代文化常识 ——— 专题 ——— 古代天文历法 1.天文知识 阴阳:古人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便把相对立的双方称为阴阳。 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等。 五行 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的五大元素。 八卦:指乾、坤、巽、震、坎、离、艮、兑。 它是中国道家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有象征意义的哲学符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自然现象。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 “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 “坎”代表水,“离”代表火, “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 八卦 2.历法知识 (1)纪年法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帝王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 ③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运用干支纪年是60年一个轮回,每60年称为“一甲子”。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丁卯”即丁卯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壬戌”即壬戌年)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wù] 己 庚 辛 壬 [rén] 癸[guǐ] 十二地支 子 丑 寅 [yín] 卯 辰 巳[sì]午 未 申 酉[yǒu]戌[xū]亥[hài]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天干与地支依次组合,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共组成六十个单位。 干支纪年法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十二地支与生肖 (2)纪月法 ①序数纪月法。如一月、二月、三月,至今仍在沿用。如: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②农历时节纪月法。农历各月有月令别名,可用特定称谓纪月。如:一月为“正月”,六月为“荷月”,八月为“桂月”,十二月为“腊月”。 ③孟、仲、季纪月法。农历每个季度的三个月依次为孟、仲、季。如: “孟春”“仲春”“季春”分别为农历的一月、二月、三月,“仲夏”为农历五月,“仲秋”为农历八月。 (3)纪日法 ①序数纪日法。 ②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③特定称谓纪日法。农历每月初一称“朔”,农历每月十五称“望”,农历每月十六称“既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晦”。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4)纪时法 ①序数纪时法。 ②特定称谓纪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时辰等同于现在两个小时,以十二地支为名。如“子时”相当于23时至次日1时,“午时”相当于11时至13时。 古代时辰 古人还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每个时间段有两个小时,这五个时段称为“五更”(又称“五鼓”或“五夜”),用鼓打更报时。“一更”大致相当于戌时(即19时至21时),“三更”大致相当于子时(即23时至次日1时)。 一更 19:00—21:00(晚上7点—晚上9点) 二更 21:00—23:00(晚上9点—晚上11点) 三更 23:00—01:00(晚上11点—凌晨1点) 四更 01:00—03:00(凌晨1点—凌晨3点) 五更 03:00—05:00(凌晨3点—凌晨5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