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99684

13.2《致大海》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2-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29118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2,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致大海 普希金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5.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一、导入课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佳篇回顾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致大海》--借大海歌颂自由 《致大海》这首诗写于1824年,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 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的老师极力说情,沙皇专制政府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南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最终失败。就是这种抗争无效、希望渺茫的心境孕育了这首伟大的诗篇。 写作背景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 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2、整体感知: 学生听朗诵音频(因翻译版本不同,与课文有点出入),根据关键词,思考诗歌的结构层次,将下表补充完整。 3、本诗是一首写大海的抒情诗。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 5.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4. 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怀念、礼赞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 “隐秘的愿望,也就是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 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1、《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文本研讨 ①大海的美丽:波浪、容光; ②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 ③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在; ④大海的阴沉:声调; ⑤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反复无常、任性。 巜致大海》中描写了大海这一意象的哪些方面? 2、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诗人在《致大海》中以“你”称呼大海,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3、 大海既然是自由的象征,那么,“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是大海性格中的一面,“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阴郁”“倔强”是大海性格中的另一面,大海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这正体现了大海的自由精神。 巜致大海》中描写大海时用了“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阴郁”等消极的词语。诗人为什么还要对大海的这些特点大加赞赏呢? 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