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课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3.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 4.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要素在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整体功能。 2.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时间轴与空间轴上的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树袋熊》 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 1.为什么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为什么人类分散居住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的影响更大? 2.人类改变了树袋熊生存环境中哪些因素,进而破坏了树袋熊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由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液态水为主的水圈、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生物有机体为主的圈组成。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一)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思考:我国西北地处内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植被、水文、地形地貌有什么特征呢? 表现一: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思考:如果某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这一表现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表现二: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思考: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西北地区有什么影响?说明了什么? 表现三:某一地区要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地区要素的改变。 整体性的表现还体现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中,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陆环境,小到地方性尺度的森林系统。 (二)自然环境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整体性效应。比如说土壤,单一的自然地理要素,像生物,是无法形成土壤的,但是多种要素综合在一起就有可能形成土壤,土壤系统就是在环境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三)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这就是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是如何演替的? 案 例: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是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组分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稳定性较差,而华南阔叶林地区,组分结构多样,系统整体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 【活动探究1】苏门答腊岛 【问题1】试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要素是什么? 【问题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问题3】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