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15课 我们不乱扔(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体验,感受干净整洁的公共环境带给人们的愉悦,激发学生对美好公共环境的喜爱和追求,初步树立健康文明的公共生活观念。 2.通过评选“环境小卫士”活动,理解美好的公共生活环境靠大家共同创造,初步形成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公共责任意识。 3.通过观点思辨与方法探究,学习维护环境卫生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公德修养,养成不乱扔垃圾的文明习惯。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体验整洁的公共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美好公共环境的喜爱和向往。 2.初步理解美好的公共环境与人们行为的关系,形成爱护、共建良好公共环境的公共责任意识。 教学难点 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养成不乱扔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文明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通过前两课的学习,你知道在公共场所讲文明,需要怎么做吗? 2.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把控制音量、爱护公共财物的文明要求牢牢记在心上了。 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还需要怎样践行文明呢? 板块二: 激发学生喜爱干净整洁的环境 活动一:笑脸送给谁? 1.(出示公共环境对比照片)教师提问:你更喜欢哪个地方? 2.学生观察图片,分别画上笑脸或哭脸。 3.教师采访: (1)每组照片上是同一个地方吗? (2)为什么同样的地方,给大家带来的感受却不一样呢? (3)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相继从以下角度引导学生深度体验。 ▲第一组照片。 ①教师提问:当你看到体育馆的环境卫生对比图时,你会怎么想? ②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整洁的体育馆不仅让我们观看比赛的心情更愉悦,也让我们感受到周围观众的行为更文明;相反,脏兮兮的环境影响了我们观看比赛的心情,我们也会发自心底地厌恶那些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 ▲第二组照片。 ①教师提问:当你看到小河的环境卫生对比图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②体验活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不同的河边郊游,你可能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听到什么?心情又会怎么样呢? ③教师追问:被扔满垃圾的河流,难道只是影响了我们郊游的心情吗?还会影响什么呢? ④学生分享。 ⑤教师小结:是啊,环境脏乱不仅影响人们的心情,而且还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活动二:我喜欢这里 1.教师过渡: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样,用镜头或画笔定格了自己最喜爱的一处公共场所,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2.教师示范。教师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公共场———中山陵的梧桐大道。 3.师生互动。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以及给自己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4.教师小结: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我们心情放松,忍不住想在这里拍照,留下美好记忆。 5.学生分享。 (1)你想分享的公共场所是哪里呢?为什么? (2)教师结合学生的分享,继续深化体验。 例如,干净整洁的小区,让我们的生活更温馨;干净整洁的餐厅,让我们就餐的食欲都变好了;整洁优美的公园景区,成了热门的拍照地点…… 6.(出示图片汇总)教师总结:是啊,我们都喜欢生活在整洁、优美的公共环境中。 板块三: 活动探究,树立核心素养 活动三:谁是“环境小卫士”? 1.教师提问:这样的环境,是谁创造的呢? 2.教师根据学生分享,出示环卫工人打扫的照片。 3.教师过渡:整洁优美的公共环境仅靠环卫工人的清洁就够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故事。 4.师生共读绘本故事《不只是为了干净》。 (1)出示阅读要求: ①圈一圈:哪些事情做得好? ②猜一猜: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夸一夸:你想为谁点赞? (2)学生分享。 (3)教师追问:他们保持公共卫生的做法,给你什么启发呢? (4)教师小结:是啊,只有人人都争做“环境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