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16018

24古人谈读书 课堂实录

日期:2024-11-2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61次 大小:153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人,读书,课堂,实录
  • cover
五上24古人谈读书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古文朗读方法。 2.深入理解古人对读书的认识,从中获得启发。 3.通过比较阅读,积累古代经典文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古人对读书的认识,从中获得启发;积累古代经典文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举手也很积极。更难能可贵的是,大家的学习能力都很强。所以老师很想了解一下,大家为了让自己更快地掌握知识,都有哪些小妙招?(生自由说) 2.怪不得大家的学习能力这么强,原来有这么多妙招。那么我们的先辈们在学习时,又会用上什么样的方法,让他们的学习事半功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谈读书》,齐读课题。 二、学习《读书有三到》 〈1〉读文章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朱熹的读书方法。这篇小古文没有什么生僻字。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认真听,他的读音是不是都读准了。(相机指导) 师:我再请一个男同学来读。 师:读得很不错。小古文不单单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这篇文章的第二句话很长,停顿的点我们更加需要注意。(出示停顿)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下面我让我们班的女孩子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男孩子们,我们也来试试。 师:停顿已经没什么问题了,小古文我们还要读出一定的韵味。在这篇古文中,最后一句话最特别,它是以问号结尾的。有谁知道,这是一句什么问句吗?(反问句) 师:哪个字是代表反问?(岂)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是啊,结尾处语调微微上扬,就有反问的感觉了。我想请一个一列同学来开火车读这句话。 师:相信此时,大家都能很好地朗读这篇小古文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明意思 师:这篇小古文的意思并不是很难,大家在预习的时候,有哪个字词觉得不好理解的吗?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重点解决“余”“尝”) 师:现在谁愿意试着来翻译一下这篇小古文? 师:翻译得很不错,谁还想来尝试的? 师:大家都会了吗?请同桌之间相互翻译 〈3〉知道理 师:刚才大家说得都很热烈,想必小古文的意思都已经明白了。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呢?(指名说) 师:原来,抓住关键语句,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梳理文章了。作者说,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指名说) 师:作者是怎么样将这个道理有条理有逻辑地告诉我们的呢?请大家完成作业本上的思维导图。(完成后交流,教师点评) 师:那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心不在此,而读不进书的事情呢? (生交流说) 师:看来啊,朱熹说得一点也没错,学习需要我们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可以。 〈4〉背文章 师:像朱熹这样的至理名言,我们一定要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要想把这篇文章记住,我们可就要像朱熹说的一样,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准备一下。 师:时间到,现在我请同学来背背看。(请两名学生) 师:现在老师把所有文字都去掉,你们还会背吗? 三、拓展《读书三有》 过渡:其实古时候的文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方法。在我们发下的练习纸上,老师就提供了我们清代曾国藩先生,他对读书的观点。 〈1〉读古文 师:这篇文言文相对不好读,你们先听老师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明意思 师:那这篇文言文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结合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试着翻译。(指名翻译) 〈3〉知道理 师:在这篇文言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是哪几句话? 四、比异同 〈1〉说相同 师:老师现在把朱熹和曾国藩的两篇文章放在了一起,大家看看,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写了读书,并且都说了三点内容 生:文章的首句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观点。 〈2〉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