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20314

跟着南朝山水书札学写景——11《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教学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31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跟着,南朝,山水,书札,写景,答谢中书书
  • cover
跟着南朝山水书札学写景———《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教学 文本分析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两篇都是尺牍小品文,都是借用景物之美,抒发的作者的情感,同时作者在写景的笔法上值得学生品味学习。 故第三单元课型探究上,整合两篇小品文,形成写作型课型,从写景的角度赏析两篇文章,并学会写景的方法。 知识目标:反复吟诵,发感动,理解文章大意,并能熟练背诵。 技能目标:在自主品读、合作交流中,学习描写山水之景的方法。 情感目标:知人论世,通过学习两篇文章,初步了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时代特征,理解南朝文人的山水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大声朗读文章标题及文章,分享你们的发现,两篇文章在题材、语言特点及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二、深入研读 (一)宏观看山水之构思 读一读:两篇描写南朝山水的文章,找出两篇文章对山水的概括(请用原文的话回答,并翻译出来)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 , 天下独绝。(译文: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再次读一读:两篇文章写山水的内容,说说你有哪些发现?用下面句式回答: 在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除了写山还有水,还写了 (特点+景物),这真是一副生动自然风景图。 书信的目的是为了“尽言释———,两篇除了描写景物以外,你还能找到作者情感表达的句子吗?大声地有感情读出来,并翻译出来。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景色了。) 《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小结:结构层次要明晰 山水之景拓宽写 表达手法多样化 (二)细观看山水之描写 模块一:横向必读,品空间之妙 受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文的深刻影响,南朝士人普遍将创作目光投向自然,主动走近自然、发现自然、感受自然和抒写自然,于是山水审美意识逐渐兴起。因此在山水的描写上,注重自然真实。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 “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 ———谢灵运 不难发现:俯仰之间见自然。 比读两段文字,俯仰之间,你发现了什 么样的自然。 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我在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发现了 (概括特点)的自然,因为 。(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示例:我在《答谢中书书》发现了刚柔并济之本色的自然,因为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视角的变化之下,山云一体凸显山之雄壮,流水清澈尽显水之柔情,石壁色彩映衬之下,更显绚烂,一刚一柔,彰显自然之本色。 总结:《答谢中书书》:刚柔并济之本色自然;通明阔达之自然 《与朱元思书》:灵动多变之自然、巍峨繁荣之自然,音韵和谐之自然, 如何写出空间之妙,凸显自然之真实,现在你们知道了吗?要有变化,要有什么变化呢? 感官变化、视觉变化、光影变化,形态变化。 写作笔法小结: 俯仰之间见自然,包罗万象收眼底。 刚柔并济显本色,空间时间快转换。 视角变化水态换,视觉听觉有意境, 动静结合活力显,阴暗交替现光影。 模块二:横向比读,品词语之妙 南朝士子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其突出表现即是在模山范水时注意“气韵”说的创作实践。《南齐书·文学传论》云:“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气韵”在南朝文人的眼中,即是山水皆有生命,万物皆有性灵。 而文章之气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